西部決策網訊 “請村‘兩委’給我解決下我和汪某某土地邊界不清的事,人家現在房子已經修好了,占用了我的地界,我們兩家也跟仇人一樣,在一起就是吵架,根本說不到一塊去,所以請你們出面給調解一下,把邊界弄清楚。”近日,陽光說事室里,商洛市鎮(zhèn)安縣嶺溝村村民陳某某激動地訴說著他的訴求。
2022年10月9日,商洛市鎮(zhèn)安縣廟溝鎮(zhèn)雙喜村退休干部、二級網格長李光志接到雙喜村二組村民劉某某撥打的熱線電話求助,據劉某某反映稱,其在家中沒有地位,心理長期壓抑無處排解,遂出現家庭關系不和睦的情況,請求網格員幫助解決。接到反映的情況后,雙喜村二級網格長李光志立即組織村“兩委”干部進村入戶核實劉某某家中的有關情況。
基礎實,百姓安。近年來,鎮(zhèn)安縣司法局高度人民調解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作用,在鎮(zhèn)(街道)、村(社區(qū))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(室)基礎上建立“陽光說事室”,堅持以陽光說事“135”(一個說事工作室、家事上門說、難事專門說、大事眾議說和微網格、微服務、微議事、微講堂、微積分)工作法為統攬,走出了一條“以黨建為引領、法治為保障、網格為基礎、信息為支撐、創(chuàng)新為驅動”的基層治理新路子。2023年,全縣培訓人民調解員1234人次,培養(yǎng)法律明白人3866人,學法用法示范戶1668戶,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08件,其中刑事法律援助案件89件、民事法律援助案件119件。做到了“應援盡援、應援優(yōu)援”,打通了農村公共法律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,讓鎮(zhèn)安群眾不出門就可以享受到法律服務,不出村就可以讓矛盾糾紛得到化解,將法治陽光灑滿群眾的每個解落,讓法治信念深深地植根在每一位群眾的心中。
突出黨建引領探索創(chuàng)新基層法治新路子
充分發(fā)揮基層黨組織作用,營造黨委總攬全局、協調各方的積極氛圍,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“群眾自治圈”“社會共治圈”。創(chuàng)新黨建治理模式,積極探索“黨建+物業(yè)”“黨建+網絡”“黨建+協會”的路徑方法,積極動員基層黨組織展開鄰里、家庭矛盾排查,及時就地化解,發(fā)現一起、登記一起、調解一起,努力把矛盾糾紛防范在源頭,化解在基層,消除在萌芽,實現小事不出村(社區(qū))、大事不出鄉(xiāng)鎮(zhèn)(街道),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。優(yōu)化基層網格設置,以村(社)、小區(qū)為基本單元,整合黨建、綜治、公安、城管等網格,組織萬余名在職黨員干部和退休老干部、老職工、老教師、老模范、退伍老軍人“五老”鄉(xiāng)賢進網格報到服務群眾,充分發(fā)揮自身優(yōu)勢,搭建溝通交流橋梁,帶頭維護小區(qū)秩序、參與鄰里、家庭矛盾糾紛排查化解,為鎮(zhèn)安平安建設貢獻力量。
針對基層治理“誰來抓”“抓不實”等問題,鎮(zhèn)安縣司法局高度重視,不斷總結完善,建立了鎮(zhèn)安陽光說事“135”工作法,并在全縣推廣。
設立一個機構,明確“向誰說”。在全縣156個村(社區(qū))以村(社)黨支部為核心,設立“陽光說事工作室”,制定說事規(guī)則,細化明確“說什么、如何說、怎么辦、誰來督、由誰評”等環(huán)節(jié)操作規(guī)則流程,推動民情直通、民意直達、民事直說、有事直辦。
運用兩種方式,明確“怎么說”。針對農村群眾“不在村里的群里”的新特點,運用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,通過設立“陽光說事工作室”,建立“民事直說”微信群和小程序,搭建了“現場說”和“網上說”兩種平臺,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,實現了“下情上達”的便利快捷和“上情下達”的及時有效。
瞄準三類突出問題,明確“說什么”。建立完善矛盾糾紛動態(tài)排查調處化解工作機制,聚焦“家里事”“鄰里事”“村里事”三類事,按照事項類型、輕重緩急、難易程度,建立了民情研判預警和分級分類辦理機制,2023年化解矛盾糾紛720余件,確保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(zhèn)、矛盾不上交。
采取四種解決辦法,明確“怎么辦”。堅持把“說”作為手段,把“辦”作為關鍵,采取“現場直辦”“干部領辦”“村(社)鎮(zhèn)(辦)聯辦”“跟蹤督辦”四種辦法,確保群眾“話有處說、苦有處訴、理有處講、事有處辦、難有人幫、事有人督”。累計收集群眾意見建議3410余條、辦理事項1405件。
聚焦法治保障探索推行三治融合新模式
堅持和發(fā)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綜合運用傳統治理資源和現代治理手段,推動法治、德治和自治互融互促,著力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最后“一公里”。
突出法治“定分止爭”。深入實施“法治帶頭人”“法律明白人”雙培養(yǎng)工程,落實“—村(社)—法律顧問”制度,創(chuàng)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2個、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5個、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66個。
突出德治“春風化雨”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、所、站,建立社會治理超市,全面推廣鄉(xiāng)村治理積分制,開展積分兌換活動2830余場(次),獎勵積分40.1萬分,兌換貨品98.6萬元。
突出自治“激發(fā)活力”。全縣156個村(社區(qū))均成立了紅白理事會,制定了村規(guī)民約,建立了群眾紅白事報備承諾制度,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和家庭家教家風建設,累計刊發(fā)移風易俗宣傳稿件178篇,建設文化墻960多面,印發(fā)倡議書8.9萬份。
堅持創(chuàng)新驅動充分釋放基層治理新效能
縣域社會治理的工作基礎是人民群眾。因此,在推進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,鎮(zhèn)安縣把工作重點向基層延伸,想人民之所想,急群眾之所急,不斷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大力推進“互聯網+司法服務”建設,構建線上線下一體的智能化司法服務平臺,把窗口服務盡可能地移到網上、連到掌心,推動“馬上辦”“一次辦”“網上辦”,用“小程序”“小服務”解決“大事情”。扎實推進互聯網司法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(fā)展工作,加快建設網上援助服務中心,提供線上線下、跨地域跨層級的“一站式”司法援助服務。在鎮(zhèn)一級建立行政復議代辦點,推動法律服務與科技創(chuàng)新手段的深度融合,為城鄉(xiāng)居民提供更多元、更便捷、更精細的法律服務,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司法需求。
緊緊圍繞“八五”普法工作目標,深刻把握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的內涵和外延,堅持創(chuàng)新、立足實用,形成了許多好經驗、好做法。如在全縣創(chuàng)新推行“陽光說事工作室”模式,成立訴調對接人民調解委員會和“司法勞模調解室”“熱心鄉(xiāng)賢調解工作室”“熱心大姐調解工作室”等調解工作室,有效提高了群眾的自治意識和參與熱情。西口回族鎮(zhèn)創(chuàng)新開展“鄉(xiāng)村夜話”“村民說事”“院落會”等活動,推廣“講好一個故事、算好一筆賬、打開一個心結、促成一個滿意結果、后續(xù)鞏固回訪”“五個一”矛盾調處法。廟溝鎮(zhèn)推廣“背包司法服務+金牌調解室+和事佬+板凳精神”服務群眾模式,堅持進村入戶“1+N”工作模式,以司法干警服務的“加法”換取基層群眾跑路的“減法”。永樂街道辦緊盯城市拆遷、信訪治理等重點領域,探索基層治理“四五”模式,信訪總量下降了60%以上,確保了城市建設的順利推進。
一條條創(chuàng)新的舉措,一項項可喜的成就,離不開上下勠力同心、砥礪奮進,而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也在基層治理的“鎮(zhèn)安實踐”中日益提升。攻堅克難,久久為功,持續(xù)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邁向新臺階,為實現鎮(zhèn)安“一廳四地”戰(zhàn)略目標,創(chuàng)造更加平安穩(wěn)定和諧的發(fā)展環(huán)境。(供稿:楊俊)